你的位置:江苏快三有什么技巧 > 新闻动态 > 1920年,她想撮合闺蜜和赵元任,赵急得向她表白:我看上你了
1920年,她想撮合闺蜜和赵元任,赵急得向她表白:我看上你了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6:43    点击次数:87

1981年,92岁的杨步伟因心脏病离世,丈夫赵元任深受打击,情绪崩溃到"连家都不敢回"。失去爱妻后,他对人世再无牵挂,第二年2月就随她而去了。

"日夜轮转再相聚,还像从前那样甜蜜。"这是他们为下辈子许下的诺言。

杨步伟出生在南京一个显赫的家族,这样的出身对她来说既是福气也是遗憾。值得庆幸的是,她的祖父是近代中国有名的佛学大师杨仁山,这位曾担任驻英外交官的老人思想十分开明。他不仅反对给女孩裹小脚,还破例让杨步伟和家里的男孩子一起读书。

她从小就摊上一门亲事,是姑姑家定的娃娃亲,要嫁的是自己表弟。

杨步伟从小在书香门第长大,特别受爷爷疼爱,养成了直爽泼辣的性格。她念《论语》时,老师讲解说:"孔子说过:肉切得不方正就不吃。"

她反问道:"他就挑好的肉块吃,那些剩下的边角料该谁来解决?"

这个叛逆的姑娘,连父母定下的娃娃亲都敢退,对她来说根本不算个事儿。

1904年,杨步伟考进了南京的旅宁第一女子学校。她读书特别厉害,除了完成课业,还跟着老师学弹钢琴,经常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表演钢琴独奏。

杨步伟的姑妈听说这事后,当场就急了:"难道我们家要找个戏子当儿媳妇?"这话太伤人,杨步伟一咬牙,直接退了这门亲事。

家里长辈威胁说:"不结婚就要她的命!"杨步伟反而更坚决地反抗。才16岁的她主动给未婚夫表弟写了退亲信:"将来要是讨不了公婆欢心,反而让爹娘丢脸,与其以后后悔,不如现在就把这事了断。"

这封信写得既有骨气又不失分寸,立场十分坚定。祖父看后夸奖道:"我孙女杨步伟虽是女儿身,却比男儿更有志气。"

爷爷说的没错。1913年,杨步伟去日本学医,经过六年苦读,30岁那年成为中国第一个在日本拿到医学博士学位的女性。

从国外回来后,她决定一辈子不结婚,跟好朋友合伙在北京办了家医院,自己当院长,打算闯出一片天地。

他性格开朗,结交了不少朋友。当时经常来医院看望他的,就有27岁的赵元任。

赵元任出生在常州,年轻时在南京上学,从美国留学回来后到清华大学当老师。长期接触下来,他被杨步伟豪爽直率的性格深深吸引,渐渐对她产生了感情。

赵元任和杨步伟有着相似的经历,年少时也经历过父母安排的婚姻。当时他才14岁,心里特别难受,只能在日记里倾诉:"不能自己选择婚姻,实在太痛苦了。"

他一直琢磨着要解除婚约。熬了四年,最后用"女方年纪比我大两岁"这个理由说通了家里人。

但如今,他却迷上了比自己年长三岁的杨步伟。爱情就是这样不讲道理,不爱的原因千千万,但爱了就是爱了。

出乎意料的是,最先对他产生好感的竟是杨步伟的闺蜜。得知此事后,杨步伟特别高兴能当这个红娘,总是想方设法给两人创造单独相处的机会。

赵元任发现她误会了自己的意思,心里特别着急。有天一大早,他特意把她叫出来,红着脸憋出一句:"难道就这样完了?我是说咱俩的事?"

杨步伟回过神来,仔细打量赵元任,发现他不仅学问深厚,而且相貌堂堂,便高兴地答应了他的追求。

他轻描淡写的一句话,就让这个事业心极强的女人彻底改变,放下职场拼搏,安心在家照顾丈夫和孩子,生活轨迹发生了180度大转弯。

1921年,两人开始筹备婚礼。杨步伟表示:"婚姻主要是两个人的事,其他人不过是来凑个热闹。"

赵元任非常支持这个观点,对于"现在社会上那些没用的客套和铺张浪费的风气",他坚决反对并努力改变。

没有办酒席,也没通知亲友参加婚礼。几天后,大家突然收到他们寄来的结婚通知信:"你们收到这封信时,我俩已经在1921年6月1日下午3点,按照东经120度标准时间,在北京悄悄领证结婚了。"

胡适觉得赵元任这样办婚礼太草率,实在看不下去了。他建议说,按照规矩起码得请两位证婚人,再花四毛钱买结婚证上的印花税票,这样才算合法。

赵元任邀请了胡适参加婚礼,杨步伟则请来一位女医生当见证人。她自己动手做了四道拿手菜,还贴了四毛钱的结婚证印花税,就这样简简单单地把婚结了。

杨步伟因为太看重爱情不顾友情,甚至抢走朋友的恋人,导致好友和她彻底翻脸。没办法,这段友情就这样走到了尽头。

杨步伟的医院办不下去了,但她这个闲不住的人可不会在家待着。丈夫赵元任在清华当教授,她就拉上几位教授太太,在学校门口开了家小餐馆。不管她做什么打算,赵元任总是全力支持。

她店里顾客特别多,生意红红火火。但她这人特别随性,对钱从来不上心,结果忙活半天,反倒越做越亏。

听说400块本金全亏光时,赵元任一点都没往心里去,反而开玩笑地给她编了两句顺口溜:"买卖红火得很,本钱赔个精光。"

在家里,赵元任从不和妻子杨步伟争执,什么事都听她的。久而久之,大家都说他"怕老婆"。赵元任对此并不辩解,反而风趣地说:"这不是怕,是爱。有多爱她,就有多'怕'她。"

杨步伟表示:"家里小事我说了算,重要的事都听丈夫的。"接着又笑着解释:"不过家里其实也没什么大事要决定。"

夫妻恩爱,看着就让人开心。

赵元任只提了一个条件:别让他当官。他性格老实本分,不爱争权夺势,好几所高校想请他当校长,都被他谢绝了。

没过多久,教育部长亲自来找杨步伟帮忙劝说。杨步伟直接回绝道:"我从来不准他碰行政工作!"

他喜欢安静,她热衷热闹,两人性格完全不同,但彼此包容体谅,感情深厚,这份默契让人一目了然。

赵元任是个出了名的全才,对语言学、音乐和研究都特别痴迷,就想找个清静地方专心搞自己热爱的事业。

但很快战火燃起,慌乱之下他选择去佛大学任教,完全不会英语的杨步伟也只能随他一起前往美国。

赵元任在美国专心做学问,挣钱的本事确实不怎么样,但他特别会苦中作乐。家里穷得连家具都买不起,他却乐呵呵地说:"没事儿,有床铺盖就行,往哪儿一铺都能睡。"

杨步伟知道光抱怨没用,只能自己动手解决。她先把手头值钱的首饰卖掉,又去菜市场捡别人不要的烂水果和烂菜叶;

没过多久,她咬牙分期买了台缝纫机,挺着孕肚在机器轰鸣声中赶制衣服。

她从国内带来的衬裙和刺绣品,都被改造成了手提包,在美国太太们的茶会上售卖。这样既解决了温饱问题,又练出了快速制作的本事,让她很是自豪。

杨步伟聊起这些事,笑着打趣道:"嫁给教书先生就是这样,日子过得紧巴巴,但也不至于饿肚子。"

她特别喜欢做饭,手艺相当不错。有一天突发奇想,在美国开始编写英文版的中国菜谱。遇到不会的英文单词也不用担心,反正有赵元任这个"活词典"可以随时请教。

真是意外之喜!这本书出版后意外走红,一时之间卖得特别火。大家都说它和清代袁枚写的《随园食单》一样有价值,这完全是我始料未及的。

在大家的鼓励下,她又继续创作了回忆录《一个女人的自传》和《杂记赵家》,把赚到的稿费都寄回祖国,用来支持抗日战争。这样的举动让赵元任对她另眼相看,连连称赞。

胡适后来夸她"确实有两下子"。这两本传记,堪称20世纪研究中国知识分子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。

但杨步伟也不是样样都行。在美国待了三十年,她的英语还是不太灵光,经常说得挺溜但错误百出。

赵元任总爱在演讲时拿她的语法错误举例,说她稍不注意就会说出些特别典型的中文语法错误,简直成了活教材。

杨步伟当众出洋相也不觉得难为情,反而爽朗地笑着说:"没关系,我又不是研究语言的专家!"

互相开玩笑逗着玩,是恋爱中特别重要的开心法宝。

为了丈夫和家里,杨步伟只能放弃当医生的梦想。

在她的悉心培养下,他成长为精通数学、语言、哲学、翻译、逻辑和音乐的全能型学者。

1973年,这对夫妻回到中国时,周恩来总理亲切会见了他们。赵元任用幽默的口吻向总理介绍自己的妻子:"她,在家里管着我,在外头代表我。"

没错,他能取得这么高的学术成就,可多亏了她在背后的付出。

这对夫妻恩爱甜蜜,携手走过漫长岁月,像神仙伴侣一样让人羡慕。庆祝结婚二十周年时,胡适写了首《贺银婚》:"甜甜蜜蜜二十年,大家都夸好姻缘。老婆欠我一个吻,记得连本带利还。"

金婚纪念时胡适已离世,杨步伟按胡适的诗韵写了一首自题诗:"热热闹闹过了五十年,旁人都夸我们姻缘美满。赵元任这辈子欠我的情,下辈子咱俩换换性别再续前缘。"

赵元任看到这情景,也随口对了一首诗:"日月轮转又重圆,就像从前一样甜。男女平等新时代,携手造福人世间。"

这种天作之合的默契,这般亲密无间的交融,短短一生怎么够我们相爱?

1981年,相伴60年的妻子杨步伟先走一步。失去老伴的赵元任备受打击,精神一下子垮了。不到一年光景,这位老人也追随妻子而去,两人在另一个世界重聚了。

他这辈子对爱情最完美的表达,都藏在自己创作的那首经典歌曲《叫我如何不想她》里了。这首歌传唱至今,旋律中饱含着他全部的心意。

天上飘着几朵淡淡的云,

微风吹拂着大地

!轻柔的风儿拂过我的发丝。

怎么能让我不思念她



相关资讯